仅以此篇蜡扎染制作秘方染色宝典,献给那些在无知和愚昧的恶劣投资环境里,仍坚守职场艰苦创业的手艺爱好者及贵州安顺蜡扎染制作人。
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
信息资料档案室
1 靛蓝染料制备方法的变革
1.1 靛蓝起源
靛蓝染料的应用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染料.在西方,具有5000年历史的古埃及木乃伊,穿着的服装以及在图坦卡蒙的服装上,均有靛蓝染料的应用。蓝靛植物作为一种有价值的”香料”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被运回欧洲。优良的色泽和耐光性能使得靛蓝染料成为当时的珍贵品。16世纪末,菘蓝在欧洲广泛种植,特别是图卢兹(法国)和爱尔福特(德国)两个地区。直到19世纪末,靛蓝染料唯一的来源仍然是取自于某些植物,如菘蓝、蓼。到了17世纪,靛蓝成为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主要商品。菘蓝植物的叶子含有糖苷,虽然浓度很低,但能产生更加微妙和细腻的印染艺术。在中世纪时的欧洲,菘蓝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贸易财富。1744年,蓝靛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以及纽约得到推广。200多年前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旗帜上也染有靛蓝的颜色。1883年,阿道夫-冯拜尔人工合成靛蓝分子。20世纪初,由于合成技术和酶技术的发展,天然靛蓝产品市场几乎消亡。
我国靛蓝染料的制备最早始于3600年前的夏代,当时已经开始种植蓝草并用于染色。战国时期,荀况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则指制取靛蓝的蓝草。我国马王堆出土的蓝色麻织物等都是由靛蓝染成的。靛蓝是从靛蓝植物如菘蓝、蓼蓝、木蓝等中获得。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到蓼、菘、马、吴、木等五种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亦分别为菘、蓼、马、木、苋五种蓝。古代最初用的是马蓝。汉代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产蓝区,其中北方大多产马蓝,南方则多用吴蓝(木蓝、槐蓝)。马蓝属于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化学成分主要为靛甙,存在于叶、茎之中。蓝草本身不含有靛蓝,靛蓝在蓝草中是以配糖体的形式存在的,即靛质。时至今日,我国的蓝靛瑶族人种蓝制蓝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1.2 靛蓝的传统制备方法
靛蓝染料通常由马蓝、菘蓝等几种常见蓝草制备而得。靛蓝染料传统的制备原理是采用发酵法制取靛甙。先将蓝草切碎浸泡从而浸出色液,经过必要的时间,染液中的吲哚酚缩合,形成蓝色的沉淀加以保存。蓝色沉淀可以作为固体染料长期保存。
蓝靛瑶人具体制作方法为:在每年的六、七月份,将采摘的蓝靛草放到专设的”蓝靛井”里浸泡一周。待井水色为深蓝并发出腐烂腥味后,将蓝靛的枝叶捞出,将适量的细石灰粉按比例掺入井中,用木棒猛力搅拌1h,待井面上浮起大量的绿色泡沫即停。为了防雨水进入,蓝靛汁变坏,用植物茎叶将蓝靛井口密封.经过约3d时间,石灰和蓝靛水化合沉底。井底凝固的半固态蓝靛汁即为靛蓝染料。
主要操作步骤包括:建池、浸泡发酵、石灰处理、沉淀分离和产品储藏.[7]现在比较简便的制备固体染料的方法是由靛蓝粉经浓硫酸磺化后,加水稀释,用碳酸钠中和,再经盐析,精制而得。
春天下种,冬季收获,到制成靛青,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如采摘、下坑、搅浆、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历时20d左右.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制取靛蓝的关键技术,打破了蓝草染色的季节限制。1.3 靛蓝的现代制备方法
19世纪中叶,以纺织工业革命为先导的产业革命促进染料的需求激增。尽管当时在东印度尤其是孟加拉一带开辟了数十万英亩良田用于种植靛蓝植物,然而仍无法满足印染业的需要,用化学方法合成染料的课题摆在了化学家面前。
合成靛蓝的生产源于德国。18世纪初期,人们测定了它的实验式:C8H5NO,及分子式:C16H10N2O2。但由于当时对分子结构的认识正处在萌芽阶段,所以也就无法推测出靛蓝的分子结构。
1866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在锌粉和吲哚酚燃烧过程中获得了吲哚,合成靛蓝母体。1870年,拜尔和他的学生一起用三氯化磷处理靛红,生成的产物再用锌粉-盐酸还原,最后得到了靛蓝,当时所用的靛红,还是来自蓝草植物。1878年,拜尔掌握了由苯乙酸制取靛红的方法,用三氯化磷、磷和乙酰氯把靛红还原成了靛蓝。拜尔的这一成果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它是人工有机合成天然染料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工合成复杂有机物的开始.1879年至1883年期间,用邻硝基肉桂酸的溴化物、邻硝基苯丙酸等几种合成靛蓝的方法,都因为成本过高而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
19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给德国化学家拜尔(AdolfvonBaeyer),表彰他在合成靛蓝以及氢化芳烃等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
1890年德国的化学家霍依曼(K·Heumann)发明了以苯胺为初始原料合成靛蓝的方法。他首先用苯胺与氯乙酸缩合;然后再进行碱熔,得到二氢吲哚;最后用空气氧化二氢吲哚的水溶液,就可得到靛蓝,从而实现了靛蓝的工业化生产。
1897年西德BASF生产的合成蓝靛问世,直至1917年以后才陆续在其他国家投入生产。1901年以氨基葸醌为原料经碱熔合成了蓝色还原染料(即C.I.还原蓝4),它是人类合成的第一个葸醌还原染料。
1928年,经X射线衍射法测定,人们才知道天然的靛蓝不是上述的顺式结构。
合成靛蓝与天然靛蓝在化学结构上完全相同,其熔点是390392℃(升华,但不分解),故稳定性好,染色方法简便。但对纤维的亲和性较低、耐磨性较差,所以人们又对其进行改良,得到一些性能更好的靛蓝衍生物。现在常用的是靛蓝染料实际上是溴或氯的衍生物。靛蓝的这些衍生物作为染料,颜色鲜艳明亮,不仅其隐色体对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而且耐光、耐磨度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日本晃立公司批量开发了棕、绿、蓝三个色系的植物染料。用这三个色系组合再拼染其它色泽。大和染工公司推出”草衣染色”,形染公司推出”靛蓝印花”。
但是合成蓝靛中使用的苯胺和邻苯二甲酸酐会导致人体急、慢性中毒,对呼吸道和中枢神经及肝脏均有一定损害。据英国《工业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已经利用转基因细菌成功生产出靛蓝染料。此成果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环保型技术,替代化学法靛蓝生产。
2 靛蓝染料染色工艺的变革
2.1 传统靛蓝染色工艺
秦汉之前主要以浸揉直接染色技术为主。将蓝叶与织物一同揉搓,或先将蓝汁揉出再以织物浸泡,辅以草木灰助染。草木灰的作用可以水解菘蓝甙,游离出吲哚酚。浸揉染色实际是在纤维上制靛的过程。浸揉染色受蓝草产地和收获季节限制,极不方便推广应用。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还原染色技术,打破了染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瑶族人擅种蓝草,同样也专于靛蓝的染色技术。宋代瑶人有”染斑之法”。《岭外代答·服用》一书中记载”瑶斑布”: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由于它在染着具有较好色泽和耐光照牢度,其它染料无法比拟,所以能够长期、广泛地为人们所喜爱。此法要求必须有就地零星采集蓝草鲜叶的条件,受限于蓝草收获时节与产地,对纤维的上染较缓慢、染料利用率低。
在我国的江浙、两广、湖南、云南、贵州和江西等地,传统的植物靛蓝染色技术沿用至今其过程可表示为:蓝淀→酒糟→氢化酶→还原→吲哚酚→石灰(提供碱性)→靛白隐色盐→靛蓝。靛蓝还原过程的还原剂主要是发酵产生的氢气。而发酵所需的养料主要是甘蔗叶水解出的单糖和多糖成分,马蓝叶则作为酵母使用。染料还原染色为防止过早氧化,染色必须在没有空气的地方进行。
天然靛蓝染色制品色牢度好,色泽鲜艳,而且它那朴实典雅的色调和丰满厚实的手感,是合成制品所无法比拟的。应用靛蓝染色的扎染和蜡染制品,更是被人们作为艺术品来欣赏。
2.2 现代靛蓝染色工艺
18世纪末合成靛蓝染料研制成功,合成靛蓝染料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目前靛蓝染料大量应用于牛仔服中。靛蓝染色机理与其它还原染料相同,即还原、上染、氧化三大过程。染色工艺与其他还原染料染色工艺一致。
靛蓝首先在热水中化料,然后升温至90℃左右加入氢氧化钠、保险粉,在90℃时保持3min,制备成隐色体。用醋酸调节pH值,投入涤纶织物后,室温入染,以3℃/min升温至35℃保温30min,再以2℃/min升温至120℃,继续染色20min,再以3℃/min降温至40℃。取出布样,淋洗,充分透风氧化(5min),皂洗,烘干。其中,织物染色后皂煮方法,皂煮液处方为无水碳酸纳2g/L、标准皂片5g/L、温度60℃、时间20min。工艺流程:氧化后织物经皂煮-水洗-烘干。
靛蓝染料应用于棉织物上进行染色已非常广泛,但在染合成纤维时,前期处理工序非常关键,而且经常会造成所染织物变硬。众多公司已克服该项难题,对合成纤维表面的非结晶体部分进行染色,染料中含有能降低碱份的制剂,不需要作预前处理。目前世界上生产牛仔布分为片状染浆联合染色和球经束状染色两种方法,国内以前者为主,染料主要使用靛蓝,也选用一些硫化染料和其他还原染料。
化学染料的发明使染色效率大大提高,但也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化学染料的原料是石油和煤炭,消耗快且短时间之内不能再生。而蓝靛之类的植物染料具有许多优势,如: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毒性较低;生产这些染料的原料可以再生;具有自然的香味;染出的织物手感也十分丰满厚实;具有防虫、杀菌、药用保健等功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植物染料综合功能的发现,植物染料作为合成染料的一种补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具备了化学染色所具有的标准化、方便易操作、牢度好的优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便具有推广的可能性。
- 转载 张华玲 文章编号:1004-2911(2010)04-0364-04 亲见扎染-大理周城 国际蜡扎染朋友圈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