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着蜂蜡的杯子,在炭灰里保持温热,伍德芬拿起蜡刀,蘸上蜡液,在一块自织的白布上精心绘制起来……
随着蜡刀游走,一笔一画,一挥一勾,信手推拉,不经意间,一个翩翩起舞、身姿曼妙的芭蕾舞者形象渐渐呈现在眼前,再绘上几朵盛开的百合花,惟妙惟肖。
今年40岁的伍德芬,是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扁担乡有名的蜡染女匠。不久前,一位酷爱芭蕾的顾客慕名上门,请她制作一幅《芭蕾舞者》蜡染制品。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其图案丰富,色调素雅,富有民族特色。长久以来,镇宁自治县扁担乡流传一句谚语:“三岁学搓麻,七岁学纺纱,九岁种棉学点蜡,自己穿着不能做,不准到婆家”,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布依族女性蜡染技艺的高超水平,而伍德芬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很小时我就开始学蜡染,母亲手把手教我,穿着母亲做的蜡染衣服,心里特别高兴。”5月3日,在伍德芬的店里,她特意取出珍藏品——一件蜡染服饰。“这是我人生第一件蜡染作品,意义不一样,我会一直留着它作为纪念。”
蜡染制作看起来不复杂,但实际上却很讲究。伍德芬介绍,画蜡前要先将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魔芋浆均匀抹在布的背面进行浆布,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再进行点蜡。
“别小看点蜡,一旦画错了,就很难改。”她说,图案不能事先打样,仅用指甲在布上勾画轮廓,也不用尺子等工具,但要保证线条和图形对称。
伍德芬的工具箱里,放着十几把各式各样的蜡刀,有用薄铜片制成的,有用钢片制成的,有半圆形的,有三角形的……“这些都是我们‘吃饭’的家伙!”她打趣说。
“染料是我自己在山里采的蓝草。”伍德芬说,采来蓝草叶后,将其放至坑中进行发酵成为蓝靛,即可进行浸染,“如果想要深蓝色,每一件就需浸泡五六天,如果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需在第一次浸泡后,再点绘蜡花进行第二次浸染。”
“做完这些,最后就是去蜡,用开水煮,再用清水洗净就可以了。”伍德芬在介绍蜡染制作工序时,显得十分耐心。“我巴不得有更多的人来学蜡染,这样,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才不会失传。”
她说,现在当地青年女子出门打工的多了,愿意学蜡染的人少了,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实,挣钱不一定非要出去,学好这门技艺,不仅在家就可以挣钱,还能把手艺传下去,这不是很好吗?”说到这里,她望向墙上一幅幅精美蜡染制品,眼里透出忧虑。
服装、雨伞、提包、窗帘、台布、坐垫……屋子里摆满了各式蜡染制品,图案生动,极富想像力,且集蜡染、织锦、刺绣技艺为一体,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元素,又富有时代美感,而这些,全都出自伍德芬之手。正若那幅《芭蕾舞者》,伍德芬用双手在跳舞,她是一位在绚烂多姿的蜡染世界中翩翩起舞的舞者。
通讯员 曾艳 责任编辑:胡丽涓